中毒性肺炎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天,武汉表彰210名抗疫杰出护士和护理 [复制链接]

1#

今年5月12日是第个国际护士节,我市表彰了名抗疫杰出护士和护理管理者,他们来自江城部省属、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疫一线。

疫情发生后,我市共有4万余名护理人员冲上抗疫前线,他们从12月底开始,持续战斗到现在。在新冠病人的病房里、ICU里、发热门诊里,医护人员与病毒近距离搏斗,他们堪称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名护士获得年“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杰出护士”荣誉称号;50名护理管理者获得年“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杰出护理管理者”荣誉称号。市卫健委号召全市护理工作者学习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

医院的90后护士邓单纯被推荐为“杰出护士”,她说:“经过这次疫情,我觉得我们的职业挺伟大,患者和家属给予了我们很多肯定和鼓励,对于我们来说,看到患者出院就是最欣慰最高兴的事情。”

疫情就是命令,当病毒威胁群众的生命时,上前线的远不止感染科的护士。医院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甚至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消化科等,几乎所有科室的护理人员全都上了一线。

医院医院后,心血管内科总务护士李薇带着科室40多名同事进入新冠隔离病区工作。从来没有跟传染病打过交道,护士们从穿脱防护服开始学起,到后来戴着护目镜、双层手套扎针也能一针见血,没有一个人说过“我不是感染科护士,我不会!”李薇说:“我们当初是怀着一颗平常心进隔离病房的,因为这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我们今后将一如既往服务好患者。”

受疫情影响,我市今年对护理人员的表彰采取线上“云表彰”的形式,表彰人数是往年的2倍。(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黄琪通讯员李洁高星)

详细表彰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不负重托,点燃患者的生命之光

在抗击疫情中,他们是冲到最前面的白衣战士;在患者心里,他们是一群藏在面罩后面看不清面孔,却值得性命相托的温柔天使。

“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4位身怀绝技的护士,感受他们不负重托,英勇无畏,冲锋抗疫一线,点亮患者生命之光的感人故事。

01将10余年护理经验化作行动与担当

有一位护士,疫情期间辗转医院、医院本部、医院东院3个战场,承担的都是ICU危重病人的护理工作,同事称他是“铁打的战士”,他就是医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护士车志刚。

车志刚

疫情发生后,车志刚义无反顾,把10余年的护理经验化作行动与担当。作为CCU(心内科监护病房)里的骨干力量,他熟练掌握CCU所有抢救仪器设备以及专科抢救技术,如ECMO、呼吸机、IABP、CRRT技术、有创血压置管及检测技术等等。

2月10日,车志刚投身战医院,深入危重区,挑起最重的担子。一天夜班刚值完,早晨6时多,ICU里的20个病人有5个同时突发紧急情况,其中一名无创通气的病人氧饱和度掉到60急需插管,两名病人氧饱和度也掉到60、70多,一名透析病人滤器出现血栓需要更换透析管路,还有一名病人心跳骤停。此时ICU里只有5名护士,车志刚是最有经验的,无人可以求助,他感到头皮发麻,仍顶着巨大的压力,先后解决了这5个病人的问题,把他们全部救了回来。

3月16医院的支援后,车志刚又主动请缨,先后在医院急诊科、医院东院ICU进行支援。东院ICU有一名持续运行ECMO的患者,护理难度极大,而擅长各种抢救仪器设备的车志刚的到来,无疑为同事们解了燃眉之急。

01隔着雾气精准为新冠患者穿刺

穿上防护服,戴上层层手套,雾气腾腾的视野,让重症病房的护士穿刺动作,变得更加困难。医院光谷院区ICU护士陈奕练就了“雾里”精准穿刺“绝活”,减少了病人的痛苦。

陈奕

年1月4日,应上级领导安排,陈奕作为医院首批支援医护人员到医院报到,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支援工作。2月上旬某天,一个病区近30位新病人的静脉、动脉血标本都等着抽取,看到同事们花了半小时也抽不出来一个血标本,陈奕主动上前帮忙,及时完成抽血标本任务,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同事们说,今天幸好有她在。

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血管很难找,加上面屏和眼镜很容易起雾,陈奕就先去窗户边站一会儿,等雾气散了再给老奶奶找血管,反复仔细查看选好部位再穿刺。其间眼镜和面屏上雾气越来越浓,她就斜着眼睛瞅,终于扎针成功。

穿刺“绝活”是如何练成的?陈奕说:“我自己平时用采血针扎水果、扎小输液管来练习进针角度和固定方法;在已经掌握穿刺技术的程度上,多跟病人沟通,缓解病人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对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患者做到心里有数,从而提高自己穿刺成功率。”她说,对待重症病人,最主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岁护士长带队打满全场

5月11日,是护士节的前一天,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病区护士长李岚在隔离期后返岗的第一天。上午10时,她在新接管的结核2病区忙碌着,配药、接打电话、整理病历。

李岚

作为全市首批医院,医院从1月3日起就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同时,该院也是最早的医院,李岚和同事们一直坚守在疫情主战场的前线,直到4月27日才退下一线。自1月下旬住进酒店,李岚已有3个多月没回过家,11日晚上,她才见到家人。

很多老年患者同时患有基础疾病,且口齿不清,难以和医护人员交流。李岚用废纸盒制作了一批爱心卡片,上面写着“吃饭”“喝水”“吃药”“翻身”等字样,文字旁边配上意思相符的漫画,双面打印出来,用透明胶一圈圈粘在上面,再将卡片穿成一串,方便患者翻找,有任何需求随时“点单”,解决了医患沟通的难题。

01“90后”担当呼吸机小分队老师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护士黎萍,是一名“90后”逆行者,疫情发生后,她取消刚刚休了两天的婚假,加入到阻击疫情第一梯队。

黎萍

2月10日,病房里68岁的李婆婆呼吸骤停,医生立马给她施行气管插管、心脏按压。呼吸机显示,血氧饱和度62%,李婆婆鼻尖、指尖出现紫绀,严重缺氧。黎萍立马调整呼吸机参数,给纯氧。两分钟后,血氧饱和度上升到90%,婆婆面色变得红润。

医院购置的新一批呼吸机,科室其他护士不会操作。黎萍带领一帮小护士,手把手教她们调节给氧浓度等操作。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病二科主任胡芬告诉记者:“黎萍专医院进修过呼吸机操作、重症监护等急症专业知识,她现在负责全科室20多台呼吸机的操作维护。在她的带领下,全科20多名护士都熟练地掌握了呼吸机的使用,在这次新冠肺炎抢救中立下了大功。”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黄琪伍伟刘晨玮关晓锋通讯员杜巍巍江泓颖陈舒李菡王敏张春红陈林)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编辑

宋涛

文章经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