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偏方 http://m.39.net/pf/a_4699279.html去年12月国内主流专家都主张放开和降低新冠管控等级,主要依据是:奥密克戎的*性显著下降,病*变异大方向是更高的传染性和更低致病性,如今新冠已经变成类似于流感的地方性流行病了,放开后不会产生严重危害。
专家在放开时都自信地预测,疫情将在未来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出现三波高峰,第一波感染率将达到30%~40%,将在1月中旬左右达峰。实际却是,疫情如海啸般席卷全国,在12月23日就达到峰值,1个月内感染率就超过了80%,一波到底感染了11亿人,远远超出了专家的想象。
专家在开放时告诉大家,90%的人感染奥密克戎后无症状,99.5%医院,不要慌!结果却是,98%以上的人感染了都有明显症状,医院都爆满,累计住院患者近万人。
专家在开放时宣称,新冠的致病力已经降温地方性流行病,主要感染上呼吸道,已经变成“新冠感冒”,很少出现肺炎。结果却是,官方公布的新冠肺炎患者就达10%,重症死亡高峰持续了1个多月,现在尚未完全消退。
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网红医生张文宏,医院的院长、主任等,这些在本次疫情前公众比较信任的医疗专家,在疫情放开时都自信地预测疫情走向、安抚公众的言论,最终都被疫情无情的证实完全不靠谱。1个月席卷全国80%以上人口的新冠大海啸,几乎否定了专家的所有判断,给国内医学界上了异常严厉的一课。一些医生表示,这次大疫情让我严重怀疑抗疫3年来所学!
现在总结才发现,国内主流专家普遍认为的奥密克戎的*性和致病性明显减弱的观点并没有依据;相反,奥密克戎出现之后其变异株的*性是不断增强的。
由于目前全世界对奥密克戎研究并不系统,对病*传染致病的机理尚未弄清楚,这就使得专家们对奥密克戎的认识主要凭借自己的防控治疗经验和对一些研究成果的吸取。
而国内专家拥有的主要经验,就是在去年以来在严格防控条件下在上海、广州、郑州、重庆、北京等疫情爆发的大城市的疫情防控救治中得到的认识,主要有两点:90%的人无症状,重症死亡病率低,再结合奥密克戎刚出现时研究得出的其主要感染上呼吸道、*性较低的特征,使国内专家得出了奥密克戎只是感染力强,致病率和致死率很低,和流感差不多,不可怕的结论。所以在放开时都自信的宣称,感染奥密克戎就和流感差不多,99%医院就自愈了,死不了多少人。而海啸般疫情的袭来,医院和殡仪馆的爆满,让专家们目瞪口呆,为避免造成恐慌,不敢统计公布疫情数字,让大家在懵懂中尽快闯关。
如今回头梳理才发现,国际上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并没有得出奥密克戎比早期*株致病力明显下降的结论,更没有发现致病性越来越低的变异趋势,相反普遍认为,奥密克戎的*性、致病力与其他*株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
所以年9月8日拜登在采访中宣称美国新冠大流行已经结束时,遭到了医学界一致反对,最后成了一个口误事件。
在国内医学界,也有少数不随大流、对新冠病*认识清醒客观的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对奥密克戎变异研究最成功、得到国际公认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曹云龙及其团队。该团队根据自己建立的病*变异预测模型,成功预测了奥密克戎BA.1、BA.4、BA.5、BQ.1.1、XBB、CH.1.1等新变异*株的出现,其成果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曹云龙因此被《自然》杂志评为年度科学影响“十大人物”,被誉为“新冠预测者”。或许是因为曹云龙太年轻,并非学医出身,刚进入新冠病*免疫研究不久,因此他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没有得到国内新冠防疫界的重视与认可。
曹文龙认为,新冠病**性并没有越来越弱,原始株到阿尔法到德尔塔,*性是增强的;德尔塔到奥密克戎BA.1*性是减弱的;BA1到BA2到BA5*性是增强的。病*演化的*性是随机的,并没有规律可循。
他表示,国际上有多个团队的研究都认为,奥密克戎同前期*株在致病性上没有大的变化。现在看到的奥密克戎的致病性整体上下降,主要是因为疫苗接种的普及以及大量人群感染导致的免疫力增强,使感染后的症状减轻了,所以看上去似乎是病*的致病性下降了。这并不能与病*的天然*性相提并论。
病*的天然*性与其突变和演化息息相关,由于突变的随机性,病*的天然*性变化也带有随机属性,并没有明确的规律。致病性需要考虑多种现实因素,在评价一个病*的致病性时,也没有办法跟人体的免疫力区分开来。从天然*性层面看,新冠的原始株、阿尔法株到变异株德尔塔,天然*性是上涨的,德尔塔到奥密克戎BA.1,*性是下降的。但在奥密克戎的变异株中,从BA.2到BA.5,天然*性是上涨的,也就是说,现在国内正在流行的BA.5支系的天然*性是高于BA.1和BA.2的。虽然这些都是通过动物模型得出的结论,但至少可以说明新冠的天然*性存在波动。
对于没有经历过免疫的人群,已经免疫力低的高危的老年人群,感受到的*性更倾向于病*的天然*性,一旦感染,他们受到的伤害与病*的天然*性相关性更高。这次疫情中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重症患者中,90%为60岁以上的老人,也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华裔病*学家、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刘善虑也持这一观点。他说:“新冠病*在人群中传了两年后,到了奥密克戎致病性上变弱了。这种情形类似于引发普通感冒的另外几种人类冠状病*(HCoV-E、HCoV-OC43、HCoV-NL63、HCoV-HKU1),它们在经过多年的逐渐适应后,已经和人类共存,大多人都有抗体,使得我们现在做实验找个真正阴性对照都非常困难,当然在致病性上也弱。”
刘善虑团队的研究表明,奥密克戎的*性出现了“触底反弹”的现象,BA.1*性低,后来就不断增强。但对于其*性变化机理,现在还没研究清楚,对冠状病*的很多研究现在也只是开端,还处于体外细胞研究的水平,需要在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和动物实验中得到验证。
国外的流行病学统计研究的结果表明,奥密克戎的致病危害性与先前*株相比,并没有明显下降。
年5月,由医院、哈佛医学院及密涅瓦大学共同发起的一项超过13万人的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本质上与之前其他变异株的致病性没有不同。
“尽管与奥密克戎流行时期相比,前几波未调整的新冠入院率和死亡率似乎更高,但在调整了各种人口统计数据、Charlson合并症指数评分和疫苗接种状态(并保持医疗保健利用率不变)等综合因素后,我们发现不同时期的住院和死亡风险几乎相同。我们的分析表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本质致病性可能与以前的变异株一样严重。”研究人员写道。
从科学角度,真正能反映奥密克戎*力的研究,应该是基于无疫苗保护的前提。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的罗宾逊博士团队去年12月在《临床传染病》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专门对比无新冠疫苗接种史的人在感染不同*株后危重症和死亡的比例。共有人在住院28天内转为重症或死亡,占研究对象总人数(人)的29%;其中原始*株感染者重症转化率是29%,阿尔法*株感染者和德尔塔*株感染者的重症转化率都是33%,奥密克戎*株感染者的重症转化率为26%。这些数据反映出,奥密克戎*力相对原始*株和德尔塔*株的差距并不大。
在英国,奥密克戎BA.1造成的总死亡人数与Delta相当,虽然从BA.1、BA.2、BA.5,死亡峰值呈现下降趋势,但累计的死亡总数并没有大幅度下降。而日本今冬疫情造成的重症人数和死亡人数已经创历史纪录。香港、台湾年放开时,奥密克戎疫情导致的死亡人数更是原始*株、德尔塔病*疫情时所不能比的。
对于国内主流专家都认同的90%的感染者无症状的统计结果。国内就有张文宏团队和曹云龙团队的两项截然相反的研究结果。
一个是张文宏团队年6月18日在对上海疫情的研究,医院等4家医院在3月到5月的3.3万名非重症患者的研究,结果是无症状感染者约为77%,有咳嗽咳痰症状的为19%,疲劳为5.2%,发烧为4%,总体重症率0.%。
另一个则医院院长沈中阳团队(和北京大学曹云龙团队合作)对天津市年上半年核酸检测阳性的例感染者进行的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7例(1.7%)属于无症状感染者。该研究也在6月发表在《自然》杂志子刊上。这个结论显然否定了90%感染者无症状的结论。巧合的是,其结论刚好与12月鄂尔多斯市在疫情高峰时期的一个调查结论一致:无症状感染者为1.7%。
由于天津的感染人数少,加上其与张文宏团队相比影响力也低得多,所以这项研究并没有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