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泰勒
北京西城区一条最新的疫情消息,把很多人都吓了一跳,刚刚通报——北京西城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北京新增1例确诊病例
患者自述近2周无出京史
今天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场新闻发布会上,西城区副区长缪剑虹通报了西城区新增1例确诊病例的相关情况。
据介绍,北京市西城区出现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唐某某,男,52岁,北京市人,家住西城区月坛街道西便门东大街,于6月10日下午医院发热门诊就诊。患者曾出现畏寒,乏力等症状,但无咳嗽、无咽痛、无胸闷,患者自述近2周无出京史、无外来人员密切接触史,样本核酸检测为阳性,经专家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就医全程佩戴口罩,医院检查并隔离治疗。
02:48目前,医院,并已对其家庭中的2名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医学观察。现西城区正在对患者进行严密的流行病学调查,进一步追根溯源,随调随控随检,应检尽检,做好密接人员管理,切断传播途径。加大社区管控力度,对其所在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恢复测温等措施,对其活动场所进行追踪、监测采样和消毒。
下一步,西城区将继续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与社区管控等工作,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的健康监测和环境采样;持续做好社区管控,加强对周边公共场所的管理;医院发热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哨点监测作用,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做好居民的健康随访、健康宣教和防护知识提示。有后续情况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西城月坛街道所有小区、写字楼、
公共场所加强人员出入管理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了有关工作开展情况:
6月11日凌晨2时,北京市疾控中心接到西城区病例标本,立刻对标本进行复核,并与西城区疾控中心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7时许,北京市疾控中心检测该病例送检样本核酸阳性。
针对病例溯源,追踪密切接触者,开展环境采样及消毒等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集患者发病前14天内曾去过场所的环境样本、相关人员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标本进行检测,查找可疑的感染来源;
2、调查患者小区过去1个月内境外返京、国内中高风险地区来京人员情况;调查周边小区、单位、酒店既往确诊病例情况、高危人员等有关线索情况;
3、医院进行隔离治疗;采集病例标本开展病毒基因测序,分析病毒来源及关联性;
4、将密切接触者转运至隔离点进行集中医学观察14天,并采集咽拭子标本进行核酸检测;
5、对西城区月坛街道所有小区、写字楼、公共场所加强人员出入管理,周边写字楼下调人员到岗率。对患者所住小区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6、在全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急诊加强病例排查搜索,加强核酸检测。
我们将根据初步排查的结果,尽快锁定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阻断病毒传播。
6月6日零时起,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级别调整至三级。但北京市仍面临境外、京外病例输入和本地病例风险,需要严格落实科学精准有效防控要求。
庞星火表示,今天发布的这个病例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发生病例的风险随时存在。提示我们要深刻认识首都疫情防控的特殊重要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要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应对,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放松。持续抓好常态化防控,巩固稳定向好的防控态势,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市民朋友要时刻保持个人防护意识,在此期间,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近进行诊疗,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安全社交距离。不扎堆、不聚会。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各社区、各单位要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营造健康优美环境。
新冠病毒不会倏然而去……
关于防疫,王专家权威解读
6月9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与北京日报社联合举办“常态化下的高校疫情防控长效机制建设”研讨会。
关于国内新冠肺炎疫情,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律性质是什么?高校复学后怎么做好防疫?病毒会否卷土重来?一起来听听专家们的权威解读。
王辰:
秋冬季要深存戒惧之心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分析了疫情发展趋势。他说,新冠病毒不可小觑,它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未来有多种可能性。疫情形势在夏季相对好一点,在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病毒似乎容易形成传播。
针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疫情走势,王辰分析,影响疫情走势有三大因素:
第一,病毒本身。这个病毒是以人体为宿主的病毒,一个新的物种侵入另外一个物种以它作为宿主,宿主对于新侵入的病毒会造成环境压力,此时,病毒本身会选择加速变异。在这个情况下,不同的毒株之间面临不同的路径,有的是不同的速度,有的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干预,有时候面临一些科技的手段,这中间无数的变种,无数的可能性产生出无数种情况,这个未可获知。
但是新冠病毒的特点,按病毒学家的话,是相对比较完美的病毒,它的本身是很懂得如何去适应人体的环境和繁衍的,因此这个病毒不可小觑。这个病毒不会倏然而去,这是基本判断,像流感一样常存人间,间断流行,或者有人说可能像乙肝一样在人体长期存在,都是若干种可能性,这个是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所以病毒有未可预知性,但是初步看明白一点,这个病毒是比较容易在人体繁衍和传播的病毒,因此至少有一段时间会构成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第二个因素,气候。专家分析了一百多个国家的气候和疫情变化情况发现,确实看起来在一个温度带里面,大概是广州1月份左右、北京3月份左右(这个时间似乎不是很确定,而且不同的毒株变异不同的情况)似乎病毒在这个时候容易形成传播。
原因第一是气候本身对病毒的影响,第二,那个时候人类开始社会的交往,或者社会距离也是比较近。于是对冬秋季节要深存戒惧之心。夏天相对好一点,因此在夏天抓紧干点活还是重要的。像协和医学院,夏天的时候研究生该补做研究的,课该当面传授的技能课,必须抓紧时间夏天干,把这个时间集中干好,这个暑假可能不同一般的暑假,到了冬天想干活的时候未见得可以。
第三点,干预。分两部分,一个是社会干预,一个是科学干预。疫苗、药物等等属于科技干预,社会干预包括加大社会距离、社会行动变化等等。
据王辰总结,病毒、气候和干预影响走向,三个因素加在一块儿有无数种可能性,“但是概而言之,夏天可能相对好一些,到了秋冬季节可能会收紧,所以我们安排工作节奏上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王辰建议,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对应的调整。现在北京调整为三级响应级别了,这样可以相对地干点活了,要根据当时的风险等级做动态的响应级别的调整,针对性地采取对应的防控措施。也就是说,各校要张弛有制,很难老绷得很紧。他还建议,“作为学校来讲,很重要的是,根据本身的情况,判断风险等级、响应级别、对应措施,做到张弛有制。”
饶毅:
建议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
会上,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提出普及常规性核酸检测、加快卫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等建议。
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