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12/20 16:15:00
吴玮栋在伦敦的中药房助力抗疫采访对象供图(下同)吴玮栋上海中医药大学药学(中英合作)本科生,现在伦敦城市大学完成最后一年的学习。年春天的伦敦,大本钟沉闷的钟声划过黯淡的伦敦眼,在泰晤士河畔空无人烟的广场上留下西敏寺的倒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这座不夜的城市已经肆虐了一个多月。英国的日增确证人数一度高达四位数,日增遇难患者多大人以上,死亡率超过10%,再加上王子、首相相继确诊的新闻,和许多中国留学生一样,我也在逼仄的公寓中“享受”孤独狂欢。7个月前我们怀着好奇和勇气来到这座城市学习生活,而现在,我们中的许多人全副武装踏上回国路途,飞燕还巢。“吴玮栋,你准备回国吗?”这是上个月我被问过最多的问题,频率几乎仅次于Sorry和Thankyou。那时身边的同学也开始将目光从“今天吃什么”转移向各种途径购买机票回国,母亲每周一次的例行问话也自然而然地把回国与否加入了议题。当时的我正在为毕业课题的实验绞尽脑汁,想着恒温箱里正在培养的Caco-2细胞,“再看看情况吧”,我是这样回答的。留下,是在空荡荡的夜间公交上做下的决定。学习之外的业余时间,我也在伦敦中国城的同仁堂工作。病毒来袭,熙熙攘攘的中国城变得异样宁静,但是群体免疫这个陌生的词汇震惊世界的第二天,坐落在沙夫茨伯里大街的同仁堂却迎来了异常的热闹。开门营业起,店内的电话几乎没有停息,来店寻医问药的人成倍增长,刚开通没多久的同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