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较弱,是新型冠状病*肺炎疫情的高危人群。2月14日发表于《柳叶刀·肿瘤》(Lancet·oncol)的研究证实,肿瘤患者感染新冠肺炎发生重症比例更高,恶化更快。在最新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对新型冠状病*肺炎的治疗推荐了5种抗病*药物。那么,对于肿瘤患者应如何选择抗新冠病*治疗,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本文特综合了中医院药剂科针对口服靶向药物肿瘤患者的抗病*药物指导意见,与读者共享。
优先推荐选用
01
α干扰素
α干扰素是机体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种细胞因子,是机体受到病*感染时,免疫细胞通过抗病*应答反应而产生的糖蛋白。α-干扰素具有三个功能:广谱抗病*、免疫调节、抗肿瘤作用。α-干扰素在抗病*、抗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有充足的循证证据支持。但是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肿瘤患者使用α干扰素时均为皮下或肌肉注射给药,而“新冠肺炎”的抗病*治疗则推荐为“雾化吸入”。
注意事项
有干扰素严重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雾化吸入过程中应避免接触眼睛;
β—干扰素或γ-干扰素不能代替α-干扰素治疗新型冠状病*肺炎,α-1b、α-2b、α-2a干扰素可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肺炎;
常见不良反应为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等流感样症状,应注意跟新冠的类似症状鉴别;干扰素引起的流感样症状单次使用非甾类解热镇痛药物一般都可以很好缓解;采用雾化吸入,全身吸收量小,流感样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低,无须特别担心;
保存及运输过程需2-8℃避光保存。
02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是广谱抗病*药,是病*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蛋白酶的抑制剂。我国上市的有片剂、颗粒剂、注射剂等多种剂型,《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的为注射剂型。严重贫血、严重肝功能异常的肿瘤患者慎用。由于其体内代谢、排泄途径不会与多数口服抗肿瘤靶向药物发生相互影响,因此肝肾功能、血象正常的肿瘤患者可以选用。
注意事项
肌酐清除率<50ml/min的患者,不推荐使用;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推荐利巴韦林应与干扰素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联合使用,肿瘤患者优选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
前期抗肿瘤治疗出现过严重贫血的肿瘤患者应谨慎选择使用;
心功能不全或正在使用心脏*性较大的靶向药物患者,如拉帕替尼等应谨慎选择使用。
03
阿比多尔
阿比多尔是一种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广谱抗病*药物,用于治疗流感病*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阿比多尔在体外模型中对SARS、MERS等冠状病*有抑制活性,新冠肺炎病*与SARS、MERS同属有包膜冠状病*,因此体外研究也显示出较好的抗病*活性。阿比多尔口服给药后,体内主要通过肝CYP3A4酶代谢,与多数口服靶向药物代谢途径相同,但由于阿比多尔抗新冠肺炎使用疗程在10天以内,发生严重相互作用的概率较低,因此多数肿瘤患者可以使用。
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腹泻、头晕和血清转氨酶增高,使用肝*性较大的靶向药物患者,如吉非替尼、克唑替尼等要监测肝功能变化;
阿比多尔血浆蛋白结合率高,低蛋白血症的低体重肿瘤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增加,应注意监测。
谨慎选择药物
01
磷酸氯喹
2月18日,磷酸氯喹被纳入了国家《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磷酸氯喹原是一种已有70多年历史治疗疟疾的老药,在这次疫情中用于抗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中,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药物之一。肝功能、心功能正常的肿瘤患者可以使用,并在治疗完成后监测肝功能。
磷酸氯喹口服后,经肠道吸收,大部分在肝内代谢,排泄较慢,血药浓度维持较久,半衰期可达2.5~10天。故肝功能不全患者有可能引起氯喹的体内蓄积。该药在成人中的致死剂量2-4g,而且是急性致死,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是氯喹引起罕见的窦房结抑制,从而导致心律失常、休克,严重时可发生阿斯综合征而导致死亡。
多数口服靶向药物经肝代谢,肝功能异常是经肝代谢靶向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因此肝功能异常及前期治疗发生过严重肝*性的患者应谨慎使用氯喹。部分靶向药物,本身具有心脏*性,如血管生成抑制剂和MEK抑制剂会诱发高血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诱导高血压,QTc间期延长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ABL抑制剂、MET抑制剂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因此,长期口服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应是磷酸氯喹发生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应谨慎选择使用。
注意事项
蚕豆病及其他溶血性贫血的病史及家族史、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酶(NADH)缺乏等病史患者禁用;
应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
使用肝*性较大的口服靶向药物患者,如吉非替尼、克唑替尼等,以及前期使用靶向药物发生过3级以上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应在密集监测肝功能条件下,谨慎使用;
氯喹偶可引起窦房结的抑制,导致心律失常、休克,心功能不全患者或联用心脏*性较大的靶向药物,如拉帕替尼等,应谨慎使用;
高龄(65岁)、血液系统疾病史、视网膜疾病史、听力障碍病史、精神疾病史、皮肤病史、慢性肝肾病终末期患者是发生严重*性反应的高危人群。
02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是抗艾滋病*药物洛匹那韦与利托那韦两种药物组成的复方药物。两种药物都属于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阻断艾滋病*的增殖、成熟,使病*无法启动新的感染周期,从而达到抗病*的治疗作用。同时利托那韦可抑制肝脏中CYP3A代谢酶介导的洛匹那韦的代谢,从而产生更高的洛匹那韦浓度。换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两者合用可以增强其抗病*活性,也就是“1+12”。
然而,多数口服靶向药物在体内都要通过肝脏CYP3A酶转化为代谢物而排出体外。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两者都是肝脏CYP3A代谢酶抑制剂,可能使口服靶向药物滞留体内,无法排出,从而引起严重的药物*性反应。
另外,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的常见*性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较高,与口服靶向药物的常见*性反应较为相似,联合使用可能加重肿瘤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不利于药物*性反应的鉴别与对症治疗。如果由于新冠肺炎的治疗需要必须使用,患者应遵从临床医师的医嘱,综合评估后使用。
注意事项
使用时应注意整粒吞咽,不能掰开,可与食物同服;
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不建议使用;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在国内上市为两种剂型:片剂与口服液,其药物有效成分含量不同,服用注意事项也不同。指南推荐为片剂,服用时患者应给予区分。
综上所述,从安全性考虑,正在进行口服靶向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可以选用α干扰素,或者阿比多尔治疗新冠病*感染;联合用药方案中可首选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肝功能、心功能正常的非高龄(65岁)患者,应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后谨慎使用磷酸氯喹。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会影响口服靶向药物体内代谢过程,有可能加重*性反应发生率与发生程度,应尽量避免选择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
专家介绍
加CMT肿瘤小编,了解临床肿瘤学前沿资讯!
新冠肺炎期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