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血:使用祛瘀药中比较峻烈的药物,达到祛瘀的目的。如大*、桃仁、红花、水蛭、虫等。
、健脾疏肝:治疗肝气郁结引起脾不健运的方法。临床用于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等肝盛脾虚証候。常用白朮、茯苓、薏苡仁、山药等健脾药﹔柴胡、青皮、木香、佛手等疏肝药。方用逍遥散之类。
、消渴:出《素问﹒奇病论》。又名渴、消癉。宋、元以后,又有称三消者。病証名。泛指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為特点的病証。多因过食肥甘,饮食失宜,或情志失调,劳逸失度,导致臟腑燥热,阴虚火旺所致。治疗一般以滋阴、润燥、降火為主。根据病机、症状和病情发展阶段不同,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别。详各条。指以多饮、多尿、尿甜為特征的病証。见《外台秘要﹒消中消渴肾消方》。証名。指口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証并治》:“太阳病,发汗后,……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流注:病名。出《素问﹒五常*大论》。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由于其*邪走窜不定,随处可生,故名。常因气血虚弱,使肢体深部发病,肌肉组织结块或漫肿,有单发或多发,久而成脓,溃后脓尽可愈。由于发病原因、部位及表现的不同,又分為湿痰流注、瘀血流注、暑湿流注、缩脚流注等。详各条。消之别。详各条.
、流痰:病名。骨关节慢性破坏性疾病。在破坏过程中少有新骨形成。当脓肿形成后可以流窜,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故称流痰。近代认為本病是无头疽的一种,相当于骨与关节结核。多发于儿童和青年,患者常有肺结核病史,发病部位以脊椎、髖关节為多见,次為膝、踝、肩、肘、腕关节。故因病位不同又有龟背痰、环跳流痰、鹤膝痰、穿踝痰等名称。其病因多為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骨髓不充,外邪乘虚而入,痰浊凝聚﹔或跌扑损伤,气血不和而诱发。病初局部酸胀微肿,不红、不热、不痛﹔久则漫肿疼痛,成脓,周围肌肉萎缩﹔后期由于阴亏火旺,可有午后潮热盗汗、身困无力、少食,溃流清稀脓液及败絮样物,久则疮口凹陷,周围色紫,形成竇道,不易收口。初期宜补肝肾,温经化痰為主,用阳和汤之类﹔中期宜扶正托*﹔后期疮溃脓成,难于收口,当重扶正。气血亏损者,用人参养荣汤﹔若阴虚火旺者,用大补阴丸之类﹔若竇道形成,应配合外用七仙条(《药蘞啟秘》:白降丹、红升丹、熟石膏、冰片)或千金散(经验方:制乳香15克,制没药15克,飞朱砂15克,白砒6克,赤石脂15克,炒五倍子15克,雄*15克,醋制蛇含石15克)粘附药线插入管内,亦可行手术治疗。
、润肺化痰:化痰法之一。与润燥化痰同义。治疗燥痰的方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為痰。症见咽喉干燥哽痛,呛咳痰稠难咯,舌红苔*而干。用贝母、栝蔞、沙参、麦冬、梨皮之类。
、燥痰:痰証的一种。见《医学入门》卷五。又名气痰。多由肺燥所致。症见痰少色白,或咯出如米粒状痰,涩而难出,或兼见面白色枯,皮毛干焦,口干咽燥,咳嗽喘促等。治以清肺、润肺為主。用贝母栝蔞散、润肺饮(《医宗必读》:贝母、花粉、桔梗、甘草、麦冬、橘红、茯苓、知母、生地)等。如肺肾阴亏灼津者,用六味地*丸加减。参见痰証条。
、肺劳:虚劳的一种。出《诸病源候论》。肺臟虚损所致。症见咽喉干痛,声音嘶哑,鼻不闻香臭,面肿,胸闷气短,咳嗽吐血,饮食减少,消瘦乏力,发热等。治宜益气补肺。可用补气*耆汤(《圣济总录》:*耆、人参、茯神、麦冬、白朮、五味子、桂、熟干地*、陈橘皮、阿胶、当归、白芍、牛膝、甘草)、益气补肺汤(《医醇KT义》:阿胶、五味子、地骨皮、天冬、麦冬、人参、百合、贝母、茯苓、苡仁)等方。
、疳:病名。又称疳証或疳疾。前人谓:“疳者干也”。是泛指小儿因多种慢性疾患而致形体干瘦,津液干枯之証。古代列為小儿四大証(痘、麻、惊、疳)之一。临床上以面*肌瘦,毛发焦枯,肚大青筋,精神萎靡為特征。《小儿药証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可见疳証多為脾胃虚弱的疾病,如营养不良、慢性消化不良等。同时,还包括其他疾病,如无辜疳(颈淋巴腺炎或淋巴结核)、疳癆(婴幼儿结核病),以及多种寄生虫病、五官疾患等,名目繁多,不少重復。较常见的,如以五臟分类及病理病因命名的有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疳癆、蛔疳等﹔以症状命名的有疳热、疳渴、疳泻、疳痢、疳肿胀等﹔以病变部位命名的有脑疳、眼疳、口疳、牙疳、脊疳、鼻疳等。详各条。
、命门:有生命的关键之意。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之火体现肾阳的功能,包括肾上腺皮质功能。《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故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命门有二说:A指右肾。《难经﹒三十六难》:“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為肾,右者為命门”。B指两肾,具体体现于两肾之间的动气(虞摶《医学正传》)。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属累、精宫。属督脉。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主治腰脊痛,遗精,阳萎,月经不调,痛经,带下,慢性腹泻,下肢麻痺。直刺0.5-1寸。灸3-7壮或5-15分鐘。石门穴别名,见《针灸甲乙经》。详该条。两眼睛明穴部位的别称。《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29.9=三套卷+解析+直播课+答题卡
(11月底12月初发出哦~莫急)
扫码或在本